大批洋奶粉被检不合格 监管从严下外资奶粉加速两极化
发布时间:2016-12-27 来源:第一财经
进口奶粉安全隐患一直都存在,今年国务院下发了《2016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此后,国家食药监总局、质检总局、海关总署等机构都对进口食品加强全程监管,在严厉的监管下越来越多的质量问题暴露出来。日前得知,大批洋奶粉被检不合格,业内人士分析称,监管从严下外资奶粉加速两极化。
大批洋奶粉被检不合格 监管从严下外资奶粉加速两极化
进口奶粉在一系列严格监管下将露出原形,两极分化也随之加速。
近日,政府加强了对进口奶粉的监测,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2016年10月未予准入的食品化妆品信息,4款问题奶粉被禁入境,此外浙江监管部门抽查30多个海淘奶粉,有19个不符合国家标准,超6成洋奶粉乳清蛋白不合格。另一方面,作为新西兰最大的乳制品企业,也是中国乳制品进口额最大的乳制品企业恒天然宣布与中国银行签订了15亿等值货币授信。
乳业高级分析师宋亮表示,恒天然能够获得授信也是因为恒天然这几年加大本土养殖,拥有本土牧场资源。可见,在监管从严的市场环境下,外资奶粉品牌将加速两极化,一部分被踢出中国市场,一部分加速向中国布局包括本土化养殖生产。
多批次洋奶粉被检不合格
多批次洋奶粉连续被检出问题背后是政府监管从严的结果。
宋亮表示,进口奶粉安全隐患一直都存在,2016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2016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此后,国家食药监总局、质检总局、海关总署等机构都对进口食品加强全程监管,在严厉的监管下越来越多的质量问题暴露出来。
“当时,国家给予企业一定的整改时间,整改过后虽然许多进口奶粉仍能进入中国,但问题依旧很严重。此外,通过正规渠道进入中国的奶粉问题还相对较少,通过海淘、非自营跨境电商等渠道进入中国的奶粉质量问题更是触目惊心。即使京东等大型电商也存在很多不安全的奶粉。这主要体现在部分入驻商家渠道不够正规导致。”宋亮如是说。
除了质量问题频见报端,多个进口奶粉品牌被爆处境艰难。受奶粉新政影响,曾经的澳洲奶粉第一品牌贝拉米出现业绩低于预期,股价大幅下滑,甚至引起3家公开起诉的尴尬局面。而迈高与美赞臣在新政大背景下不得已而提出“分手”。
对此,宋亮表示,在过去五年中,我国对进口奶粉的门槛几乎为零,导致中国市场上进口奶粉鱼龙混杂,这也对我国国内乳制品行业造成很大的冲击。最新实施的奶粉新政规定国内外奶粉企业将实行统一注册管理,使许多国外奶粉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有所畏惧。随着新政实施,我国进口奶粉已面临转折点,风光不再,对国产品牌冲击也将减弱。
外资品牌两极分化加剧
与不少洋奶粉被迫或主动退出中国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批大型乳粉企业开始加速布局中国市场。两极分化趋势日益明显。
对于恒天然为何能够获得中国本土银行高达15亿元人民币等值授信。宋亮表示,恒天然之所以能获得本土银行授信,最主要原因是恒天然加码本土奶牛养殖,享受了地方奶牛养殖政策。
乳制品原料价格的回升也推动外资乳企加速布局中国市场。这两年乳制品原料价格一直低迷,然而近期却出现了回暖趋势。
恒天然首席财务官卢卡斯帕拉维奇尼先生表示:“由于一系列的地缘政治因素和供给不平衡,全球奶价在近几年一直低迷。然而,随着诸如欧洲和澳大利亚等主要出口地区产奶量的减少,需求仍然坚挺,目前我们看到价格开始反弹。最近一次全球乳制品贸易,(GlobalDairyTrade)拍卖产生了恒天然自2014年6月以来最高的价格,我们乐观地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价格会继续上升。”